重估朱厚照的現代視角
近年,歷史研究翻出正德實錄、軍政奏章、太監筆記等非官方史料,開始還原當年真相。
南京檔案館的資料顯示,正德年間邊防穩定、財政回升、戰事有效,民生未受大亂。他平定寧王叛亂時,全程自負軍費,僅動用京軍少量編制。
中南地區糧食運輸通暢,叛亂未波及長江以南,是朱厚照的調兵速度換來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朱厚照重用技術官員。礦政管理、江防布兵、水利總署,多由實務出身的能吏擔任,不拘出身,不問黨派。傳統儒生對此極為反感,後世批評他「輕文重武」「不信經術」,便是由此而來。
他對太監的授權並非失控,而是制度之外的「並行行政」。這不是疏懶,而是他對文官體系不信任的主動選擇。
現代學者指出:「正德並非不理政,而是繞開既有權力機制,自行建立決策網絡。」這種治理方式,在今日被稱為「平行指揮」或「決策外包」,在當時被視為對文統的挑釁。
再看朱棣。永樂年間五次親征,未取得實質領土。遷都北京耗費驚人,戰死者無數。可史官稱他「開創盛世」,隻字不提代價。
反觀朱厚照,一場親征勝仗,被寫成「游幸得手」。
朱厚照死後無子,皇位由表弟繼承。無人為他守靈,無人為他修廟。連陵墓都倉促草建。他的年號「正德」,成了貶義詞。
今天再提正德,不是要全盤翻案。而是要承認,他並不昏庸。他有戰功,有政績,也有局限。
不是每個被罵了四百年的皇帝,都是昏君。
有些人,是輸在筆下,不是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