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祁縣喬家大院成了旅遊地,每年上百萬遊客前來。遊客在大門口拍照,更多人慕名看的是「電視劇里的喬家」,而真正的喬家後人,早已走出了票號的世界。
再也沒有人盤算盤子上的銀子,卻有人在舞台上數節拍;再也沒人寫帳本,卻有人把戲曲唱進了課本。一個從商的家族,活成了文化傳承的象徵。
玄孫女唱戲成名,喬家聲名回潮
祁縣的老百姓常說:「喬家出了個會唱戲的女先生,比票號還出名。」這話說的,就是喬致庸的玄孫女——喬燕和。上世紀七十年代,她已經是北方崑曲劇院的台柱。崑曲原本是文人雅戲,唱腔細膩、身段講究,需要極強的定力與文化底蘊。喬燕和的家學背景恰好讓她在台上「穩得住氣」。
崑曲圈流傳一句話:「崑曲的腔兒要軟,氣要硬。」喬燕和練功時的認真程度,被同事稱為「老商號的嚴謹」。幾十年演出,她幾乎從未請過假。《牡丹亭》里的杜麗娘,《遊園驚夢》的唱段,她唱出了「細若遊絲」的韻味,又保留了北昆特有的剛勁。觀眾說她的唱腔像銀線,柔中帶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