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初四,香妃奉皇帝的旨意入宮,被冊封為「和貴人」。據說,就在香妃入宮那年,故宮裡從南方移植來的荔枝樹竟然結了兩百多顆果子,這在當時被看作是天大的吉兆,乾隆和皇太后都非常高興。要知道,在清朝後宮裡,妃嬪的等級從上到下分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這八個級別。香妃一入宮就直接跳過了最低的兩級,被封為貴人,這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對這次聯姻的重視程度。
此時此刻,香妃的心情想必是相當複雜的。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在高牆之內,是她完全不熟悉的人、語言和食物,這一切難免讓她思念起家鄉那廣闊的草原和潔白的帳篷。不過,這時候的香妃已經二十七歲了,在貴族家庭長大的她,或許早已對自己的婚姻有過這樣的心理準備:一切都是為了家族的榮耀。
二、香妃的宮內生活
一提到政治聯姻,人們總會聯想到強迫和不幸。關於香妃的種種傳說,比如被強搶入宮、企圖刺殺皇帝、心中另有戀人等等,很可能就源於大家對這種婚姻的刻板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部家喻戶曉的《還珠格格》了。
但真實的歷史,卻並非如此。通過梳理清朝的文獻和檔案,我們發現,香妃在宮裡的生活,似乎過得還挺不錯,至少在物質層面是這樣。
香妃入宮後,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可以說,乾隆皇帝對她很是寵愛。香妃遠離家鄉,生活習慣和語言都與京城格格不入,思鄉之苦在所難免。乾隆為了照顧她,特地為她配備了一名回族廚師,讓她能隨時吃到家鄉的味道。同時,從檔案里我們也能看到,每當有回部進貢瓜果,香妃總能多分到一份。在宮廷宴席上賞賜給她的菜肴,也都是經過專門挑選的,比如羊肉、手抓飯等。
為了緩解香妃的思鄉之苦,乾隆皇帝還特地將新建好的寶月樓撥給她居住。說起這寶月樓,也就是現在的中南海新華門,還有一段故事。它最早是乾隆為了觀景而修建的,後來在它的斜對面,又建起了專門供回族人居住的「回回營」。香妃和家人剛到北京時,就被安置在這裡。雖然民間傳說寶月樓是乾隆專門為香妃建造的,這在時間上對不上,但乾隆確實把這座樓給了她住。坐在寶月樓的窗前,香妃可以看到對面的回回營和後建的清真寺。因此,寶月樓在民間也有個別稱,叫「望鄉樓」。
除了在飲食和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乾隆皇帝還經常帶著香妃一起出巡和打獵。這些活動雖然有其政治目的,但也不能否認其中有乾隆愛玩的成分。香妃入宮後,常常陪伴在皇帝左右,這也足以證明乾隆對她的寵愛。比如乾隆三十年的第四次南巡,香妃就與皇后、令貴妃等人一同隨行,這兩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如懿和魏瓔珞了。不過,這次南巡對後宮來說可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因為正是在這次途中,發生了皇后那拉氏斷髮抗議、最後被打入冷宮的驚天變故。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香妃,想必內心也是感慨萬千吧。
香妃以貴人身份入宮,之後在乾隆二十七年和三十三年兩次晉升,最終成為了容妃。在冊封她為容妃的詔書里,有這樣的評價:「爾容嬪霍卓氏。端謹持躬。柔嘉表則」,大意就是說她溫順、恭謹、守規矩。從她入宮開始,正值後宮裡皇后和令妃鬥爭最激烈的時候。香妃親眼看到低調恭順的令妃一步步獲得聖寵,而善妒的皇后最終落得悽慘下場。想必她對「守規矩」這三個字在後宮的生存價值,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香妃離世
自從如懿和令妃相繼去世後,乾隆就不再冊立皇后和皇貴妃了,而貴妃也成了空缺,因此,「妃」就成了此後乾隆後宮裡最高的品級。在這之後的日子裡,香妃在後宮的地位相當高,比如在乾隆四十八年的一次宮廷大宴上,四十八歲的香妃就坐在東邊桌子的第二個位置。
1788年5月24日,也就是乾隆五十三年的四月十九日,香妃在自己的寢宮內與世長辭,隨後被安葬在裕妃園寢。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想到了什麼呢?是故鄉一望無際的草原和牛羊,還有那漫山遍野盛開的沙棗花?還是那些已經被封侯拜爵的同族兄弟?又或是自己一生未能留下一兒半女的些許遺憾?這些,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