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47年莊襄王去世,嬴政十三歲繼位,呂不韋以仲父身份繼續執掌相國大權。嬴政親政前,呂不韋主導一切,朝政軍務皆出自他手。這段過渡期看似平穩,實際嬴政從小目睹呂不韋的強勢,積累不滿。呂不韋主張無為而治,君主只需制定職責,讓臣子憑才幹辦事,強調威嚴不可過度依賴嚴刑,否則民眾反叛。他在《呂氏春秋》中詳述這些,試圖讓秦國從純法家轉向更平衡的治理。
嬴政不同,他一心統一天下,信奉法家鐵腕,事必躬親,重用獄吏推行酷刑。兩人政見分歧從嬴政親政開始顯現,前236年討論蜀地管制時,呂不韋建議緩和,嬴政堅持嚴法。這不是小事,關乎秦國未來方向。呂不韋的寬政雖吸納人才,但被嬴政視為軟弱,妨礙統一大業。嬴政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收回權力,他巡視軍營,發現軍官仍尊呂不韋舊令,警覺加深。呂不韋十二年相國,親信布滿六卿和軍中,昌平君等舊部掌兵符,這讓嬴政覺得王權受威脅。
政見碰撞不止理念,呂不韋的門客體系成了導火索。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嬴政下逐客令,表面針對外來人才,實際指向呂不韋的養士三千。茅焦勸諫後,嬴政收回成命,但矛頭已明。呂不韋的權力太大,嬴政必須清理,以免舊勢力阻擋改革。呂不韋雖有恩於秦室,但嬴政視之為過去式,新政需要新班底。李斯等呂門客轉投嬴政,證明呂不韋的網絡雖廣,卻擋不住君王鐵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