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自己也是大收藏家,從30歲起痴迷書畫,傾家蕩產買古董。1941年,他聽說展子虔的《游春圖》要賣給日本人,趕緊賣掉李蓮英舊宅給輔仁大學,潘素賣首飾,湊240兩黃金買下。1941年張伯駒在上海被綁架,綁匪要巨款,潘素東奔西走籌錢,最後用金條贖人。那時候家產已敗不少,但潘素沒怨言,還支持他繼續收藏。
1943到1945年,他們住西安,潘素把書畫縫在被子裡運走。1949年北平解放,張伯駒主動交出鹽業銀行舊債權,覺得國民黨腐敗,跟共產黨走。1952年捐《游春圖》和唐寅畫給故宮,1956年捐陸機《平復帖》等八件珍品,全是無償。潘素也出力,她拒絕外商30萬銀元買《平復帖》,顯示出骨氣。
夫婦倆生活簡樸,張伯駒不抽煙不喝酒不賭,長年穿長衫,吃大蔥炒雞蛋就算好菜。家道中落後,潘素畫書籤賣錢養家,住陋巷也沒離心。張伯駒寫詞55年,很多詠潘素,比如《瑞鷓鴣》憶相遇,《水調歌頭》慶生日,《鵲橋仙》說「百年夫婦百年恩」。
1975年他寫「不求蛛巧,長安鳩拙,何羨神仙共度。百年夫婦百年恩,縱滄海,石填難數。」1981年北海辦展,兩人合作58幅作品。1982年2月26日,張伯駒去世,享年84歲。潘素守寡十年,把他留的20件書畫捐給國家。1992年4月16日,潘素去世,77歲。
歷史上這類例子不多,他們算典型,值得多想想。潘素畫作現在還流傳,證明才華不滅。張伯駒的詞也留下來,記錄了那段感情。總之,這對夫婦的經歷,跨越時代,從個人到國家,都留了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