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哥來到伊犁河谷
問題是軍隊又沒有糧食,只能劫掠當地的居民,不僅搞得當地天怒人怨,還讓軍隊戰鬥力急劇下滑,不得不提前攻打阿魯忽,結果卻被阿魯忽擊敗。
而忽必烈又趁其主力西出之際,趁機偷家,阿里不哥損失慘重。
連番大敗,氣的阿里不哥處死了所有俘獲的阿魯忽一方士兵,對同胞的這一暴行, 成了阿里不哥的致命傷,很多人離心離德。
連蒙哥的兒子玉龍答失都投奔了忽必烈,更要命的是,在中統四年(1263年)春的時候,嚴重的饑荒襲擊了伊犁河谷。
這下子,阿里不哥再也沒有實力和忽必烈競爭了,於至元元年(1264年)正月,派人向忽必烈乞降,汗位之爭,徹底落下帷幕。忽必烈獲勝
四年的汗位之戰,阿里不哥輸的一乾二淨。
而他之所以輸,其實就是最關鍵的關隴地區的慘敗,喪失了精銳的機動力量,失去了短期內速戰速決的可能。
後又失去了漢地的物資供應,不得不向中亞索取物資,卻遭灶叛徒阿魯忽的背刺,導致後勤上一敗塗地,最終被忽必烈擊敗。
所以,歸根到底,戰爭拼的是家底。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僅僅是為了爭奪汗位,但對後世的影響,可是巨大的。
雖說窩闊台和貴由死後,黃金家族的內部鬥爭已經公開化了,但真正造成蒙古帝國分裂的,就是源於這一戰。
在傳統的蒙古貴族眼裡,阿里不哥始終堅守著蒙古傳統的遊牧生活與統治方式,是符合蒙古傳統的繼承人,是守舊派的希望。
而忽必烈呢?長期在中原征戰,不斷接觸漢文化,依賴漢族謀士,推行漢法,拋棄了太多蒙古舊俗,更何況還不是在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當大汗的,自然被蒙古權貴視為「背離傳統」。
忽必烈遷都
所以,在蒙古本土的貴族,其實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
可結果,卻是忽必烈獲勝,戰後,忽必烈雖然是蒙古大汗,但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已經不再聽從他的號令,忽必烈統治的核心區域,也就是中原和漠北。
成吉思汗到窩闊台時代,四大汗國只是封地,並不是獨立的政權。
但在蒙哥之後,各個汗國徹底獨立,甚至互相征伐,成吉思汗建立的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現在空有一個名號,再也沒有往日的一統。
也因為這個原因,東西貿易的草原絲綢之路衰落,推動歐洲對新貿易路線的需求,進而掀起了改變歐洲的大航海時代。
至於忽必烈,在漢地支持下,打贏了內戰,堅定了「以漢法治中原」的決心,採用漢地官制和曆法,逐步變為中原王朝,統治中原百餘年。
可以說這場戰場僅僅四年,但對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