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利益驅動:暗流下的等價交換
閨蜜小秦最近常被健身教練約飯:「他說我氣質特別,要給我定製課程。」
直到她拒絕購買三萬元的私教套餐,對方立刻「忙得沒時間回微信」。
她苦笑道:「原來他誇我『背影像少女』,是在評估信用卡額度。」
中年人的世界裡,利益的算計往往比年輕人更隱晦,也更精明。
有人靠近你,可能是因為你手裡握著他們需要的資源;有人對你示好,或許是為了在未來的某場交易中多一張「人情牌」。
開茶莊的劉姐,總被某商會會長殷勤關照。
對方送名貴茶葉、介紹客戶,卻在某次酒局上暗示:「我兒子想去你女兒公司實習。」她恍然大悟:「原來他早把我的家底摸透了。」
電影《桃姐》里有段經典對話:
養老院的老人問:「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護工桃姐答:「你女兒付了雙倍工資。」
正如導演許鞍華曾說:
「中年人的善意,往往標著隱形價碼。」
成年人的社交,本質是價值互換。
有人圖你的職場人脈,有人謀你的理財能力,有人盯上你學區房的名額。
就像菜市場裡挑西瓜——拍打聲越響,越要當心內里是否空心。
金融大鱷索羅斯有句冷血名言:
「投資要像動物覓食,嗅到利益立刻撲上去。」
那些突然熱情的異性,可能正在用情感話術包裝利益訴求。他們送的不是玫瑰,而是魚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