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世紀的亞洲大陸風雲變幻,吐蕃的地緣優勢逐漸喪失。北方回鶻汗國憑藉優良馬種建立起強大騎兵,截斷了吐蕃在西域的商路命脈;南方南詔政權在唐朝扶持下迅速崛起,從藩屬國轉變為戰略對手。當曾經的盟友紛紛倒戈,吐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吐蕃在崛起過程中,對周邊地理環境有著清晰認知。其南下天竺,因難以忍受濕熱天氣而失敗;東出劍南,受橫斷山脈阻礙,與唐朝在維州(四川理縣)的長期戰事便極為艱難;西進跨越崑崙山攻于闐取西域,補給線過長且南疆地貌不利於大兵團作戰。唯有北上攻吐谷渾染指河隴,草原地帶既能保障後勤供應,又適合吐蕃全民皆兵、男子作戰婦孺放牧的作戰方式。因此,松贊干布、祿東贊均將吐谷渾作為重要戰略目標。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周邊勢力崛起改變了地緣政治格局。回鶻汗國強大後,控制了部分西域商路,切斷了吐蕃重要的經濟來源。南詔原本對吐蕃較為恭順,但因不堪吐蕃的沉重賦稅與軍事徵調,在唐朝拉攏下倒戈,多次配合唐朝進攻吐蕃,在今雲南、四川邊境給吐蕃軍隊以重創。
這種地緣政治的逆轉,折射出吐蕃外交戰略的失敗。長期的軍事對抗消耗了外交資源,未能建立穩固的聯盟體系。當周邊勢力形成合圍之勢,吐蕃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生態災難成為壓垮吐蕃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