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長子劉肥,本人與世無爭,為什麼生的兒子卻個個野心勃勃?
劉肥一生低調,沒爭帝位,也不惹事。
可他那幾個兒子,不是造反就是謀逆。
根源不在性格,而在家族位置上的微妙錯位,他們看得清規矩,也知道哪兒鬆動了。
劉肥不爭,不代表他沒有東西可爭
劉肥的地位微妙,是劉邦長子,但不是呂后的兒子,出身偏房,在宮廷里沒多少靠山。
劉邦還活著時,卻把他封成了齊王,地盤廣、兵力強、富庶得像小皇帝。
這種情況擺在面前,誰都得掂量一下。
齊地不小,從原來的齊國舊地,到後來擴充的幾個郡,三分天下,他獨占其一。
漢初剛定,朝局未穩,齊王要是動一動,足以翻盤。
劉肥沒動,從不大張旗鼓地參加朝政,也沒有自立門戶的動作。
劉邦死後,他主動請命,把一塊領地割讓給呂后,說得好聽叫「孝順」,實際是避鋒芒、求自保。
有人說他「與世無爭」,他真的無爭嗎?
看他在文帝繼位後,迅速站隊,主動進京賀壽、獻貢,處處留心。
這是精明,他知道,呂后的兒子坐了皇位,自己再動,活路就沒了。
劉肥把自己裝進一個殼子裡,不搶功,不出頭,不違逆,更像個帳房先生,謹小慎微,把一手好牌打成了平局。
可他那幫兒子不這麼想,他們從小在齊地長大,看慣了父親被尊為「東王」,出行千人迎,食膳三層擺。
他們眼裡,自己是「龍子龍孫」,憑什麼得永遠活在長安的影子裡?
劉肥再低調,也擋不住血脈帶來的那股「權力火」。
每一次退讓,在孩子眼裡都是「空出來的位子」。
他的每一次示弱,在兒子心裡都是「可以逆襲的口子」。
他不爭,不代表他沒有東西被爭。
他的封地、地位、長子身份,全都像一把火,埋在那些下一代的骨頭縫裡。
你按住了,火不會滅,只會燒得更隱蔽。
這不是父慈子不孝,也不是家教失敗,而是一個早早被定調為「邊緣皇族」的群體,在權力邊上憋出了新的思路。
王位之下,那些「沒得選」的野心
劉肥的兒子多,史書上記得名字的就有四五個,沒記住的估計更多。
他們有個共同點:活得短、死得快,乾的事都很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