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估價,主要來自於一位名叫裴元博的著名文物研究學家。
裴先生是遼金史和古代錢幣研究領域的大家,對遼代文物有著非常深厚的研究。當這件黃金壽衣在圈內流傳並引起轟動後,裴元博先生對其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和評估。
他提出的34億估價,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幾個核心維度的綜合判斷:
雖然我們說不能只看黃金,但一萬多克的黃金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再加上上百顆高品質的珍珠寶石,光是原材料成本在當時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還有就是工藝價值。前面我們提到了,這種通體金絲編織的工藝,在今天看來幾乎是失傳的絕技。這種不可複製性,使得它的價值被無限放大。
另外就是歷史和文物價值。這是蕭太后的壽衣,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屬於遼代頂級統治者的、保存如此完好的金絲壽衣。
它對於研究遼代皇室的喪葬制度、服飾文化、手工藝水平乃至遼國與中原的文化交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意義。
為了讓大家有個更直觀的對比,裴元博先生還提到了著名的漢代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那件國寶,當年的專家估價大約是24億人民幣。
而裴先生認為,無論是從黃金用料的奢華程度,還是從工藝的複雜精美度,亦或是主人蕭太后的歷史知名度和影響力來看,這件黃金壽衣的綜合價值,都應該在金縷玉衣之上。
因此,他給出了34億這個比金縷玉衣還高出10億的驚人估價。
國寶如何流落江湖?
既然是埋在皇陵里的國寶,怎麼會跑到古玩市場上去賣呢?
答案說來令人痛心,兩個字: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