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世界中尋找平衡
一件衣物能夠跨越十年的光陰,這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品質、珍視與延續的動人敘事。
它首先是一份對「好物」的肯定。
在當初選擇它時,眼光便已超越了浮華的logo和誘人的折扣,直指面料、做工與版型的本質。
更深一層地看,這背後浸潤著一份惜物知足的生活美學,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古老智慧。
這份「惜物」,並非出於物質的匱乏,而是源於情感的豐盈與對萬物勞動的尊重。
長久地使用它,讓其價值得以完全綻放,這是一種深刻的環保意識,更是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對過度消費文化的抵抗。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一個能從一件舊衣的舒適與妥帖中感到滿足的人,也必然更善於從生活的細微之處中發現並享受那些免費卻無比珍貴的生命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