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10年動手,三藩的結果不會是這樣
吳三桂動手的時候,南方大部分地區全部起兵響應,包括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甚至陝西、湖北、河南等地也有響應者。
所以說,三藩之亂波及了半壁江山,那真的一點都沒說錯。
之所以響應如此之大,一方面是三藩又開始講新故事了。另一方面是因為明朝才走了沒多少年,不少上了年紀的人,對明朝依舊情有獨鍾。
其實康熙也沒想到啊,畢竟吳三桂可是親自滅了南明的,他怎麼有臉打著恢復明朝的旗號起兵呢?在職場摸爬滾打多年後,或許康熙就能明白,臉皮在利益面前,什麼都不是。
打了幾年以後,雙方在湖南前線隔江對峙,吳三桂這個時候年紀已經不小了,每天還要操持軍務,身體消耗非常大。為此他索性於1678年在衡陽登基,建立了大周。沒錯,並沒有恢復明朝的旗號。
僅僅5個月以後,吳三桂就病逝了,壽終70歲左右。倘若提前10年,吳三桂就起兵的話,或許結局完全不同。
一方面,那時候吳三桂比較年輕,精力還算旺盛,完全可以再和清軍奮戰幾年。另一方面,那時候懷念明朝的人更多,能團結的力量更多,成功的機率更大。此外,清廷剛剛換了一個年僅七八歲的小皇帝,正是最不穩定的時候,此時不下手,更待何時?結果吳三桂猶豫不決了十年之久,拖延症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