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安排並非突發奇想,而是制度的一部分。過去,像肖戰、邱貽可等教練都曾按計劃輪休,甚至在WTT北京大滿貫期間,馬琳也未出現在賽場上。輪休並不代表退出,傷病也不意味著終點。馬琳的辦公室依然保留著,他繼續通過隊醫跟進球員的恢復情況,並參與制定技術戰術方案。他的「遠程在崗」,使得工作在賽場之外得到了延續。
那麼,誰來承擔現場的責任呢?答案是邱貽可。老球迷們回憶起他,嘴角不禁上揚。那場巴黎的4比2擊敗世界第一波爾,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經典回憶。如今,從「壞小子」到成熟教練,邱貽可已經收斂了鋒芒,把精力投入到女隊的建設上。他將四川女隊帶到了全國錦標賽與全運會的雙冠舞台,隨後成為孫穎莎背後堅定的支持。
在印度亞錦賽上,邱貽可承擔了全面的主教練職責,指導孫穎莎、王藝迪等主力選手,並負責女雙項目的臨場指揮。我曾在訓練館看到過他的指揮方式,安靜而忙碌,教練並不總是言語頻繁,但他的每個手勢都在精準地推動著節奏。他的指令簡單卻高效,「上手堅決」的口號中,透露著對對手線路的精準預判,讓人覺得他不僅僅是在應對眼前的比賽,更是在為未來的賽事鋪路。
有人擔心邱貽可會不會過於剛硬,但在地方隊和國家隊的多年磨練中,他早已找到了剛與穩之間的平衡。把教練輪休看作一種投資,很多行業都在這麼做。NBA的馬刺隊因為主帥波波維奇頻繁輪休核心球員而遭受批評,但他們依然能在季後賽中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義大利足球隊在歐洲杯小組賽階段輪換主力球員,最終贏得了冠軍。這些例子都表明,運動中的規律很簡單:關鍵時刻,最需要的不是一個已經被耗盡的機器,而是一個身心完整的團隊。
教練的判斷和臨場微調,往往是團隊隱形的方向盤。關於這次「缺席」的傳聞,實際上是由亞錦賽前的狀態管理和傷病恢復引起的,這也正是教練輪休制度和崗位替換的執行結果。邱貽可頂住了壓力,在前線獨當一面,而馬琳則在幕後繼續參與技戰術的制定,女隊的整體架構並沒有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