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都是母乳,瓶喂和親喂區別大嗎?

2023-05-12     旺旺來     反饋
3/3
瓶喂存在的「相對風險」

1.營養成分丟失

瓶喂相比親喂會損失一些營養和免疫成分。有研究證明,乳汁吸出保存後,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會黏附到盛放的容器壁上,還會發生細胞溶解,因此乳汁中的白細胞是降低的,同時,母乳經保存後pH值也會明顯下降。而母乳中最主要的免疫活性蛋白,即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在4℃較為穩定,在-20℃冷凍之後,活性有所降低。此外,母乳保存時維生素C的降解也非常快。所以當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建議不必人為將母乳當中的營養和免疫成分降低。

2.過度喂養及過度泌乳

親喂和奶瓶喂養的乳汁流速並不相同。親喂時,寶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吞咽和呼吸。而奶瓶喂養的整個過程幾乎是勻速的,寶寶會非主觀意願地一直大口吞咽,這時候可能會導致過度喂養。因為使用瓶喂,人為「灌」喂、不正確的喂養姿勢使地心引力也發揮作用讓乳汁加快流出奶瓶,這樣一來,同樣的奶量,孩子在媽媽乳房上吃完可能要20分鐘,但用奶瓶就只需5分鐘。這還會讓很多人認為寶寶沒吃飽,便繼續給寶寶加奶,由於吸吮和吞咽反射,寶寶依然會繼續吃,長此以往,不利於寶寶的健康。如果媽媽每天吸出的奶量超過寶寶的需要,乳房得到錯誤的產奶信息,人為地增加產奶量,也增加了乳房的「工作」負擔,並可能使媽媽乳汁淤積甚至乳腺炎的風險增高。

3.中斷母乳喂養

有些媽媽發現,吸出來瓶喂的母乳量達不到孩子的「需求」,加上使用的吸奶器可能效果不佳,這讓媽媽們錯誤地認為自己奶量「不足」。於是,她們開始添加配方奶,擠奶或吸奶也漸漸減少,導致媽媽真實的奶量減少。而孩子也會越來越傾向於省力的奶瓶,而拒絕乳房,這會讓寶寶和媽媽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最終被迫停止母乳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