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相信嗎?曹雪芹被抄家後,憑藉精湛的醫術走出人生的低谷
曹雪芹在很多人心中只是個寫書的文人,其實他的人生要精彩得多。除了寫出《紅樓夢》這樣的大書,他還會治跌打損傷,能糊風箏,還編過一本《廢藝齋遺稿》,教人靠手藝餬口。按理說,這樣的人應該廣受尊敬,但偏偏有一位旗里名頭不小的副都統,對他始終瞧不上。
抄家後的落魄,才子身上的另一面
1727年雍正五年,曹家的風光一夜散盡。祖輩曹寅在康熙年間寵遇非淺,曹頫繼任江寧織造後,卻因虧空和彈劾遭遇抄家。豪門子弟一夜間跌落,曹雪芹從錦衣玉食變成粗茶淡飯,少年時便嘗盡冷暖。
貧窮並沒有讓他完全沉淪。到了北京西山居住時,生活清苦,但他動手能力極強。糊風箏成了他一門看家本領,不只是自娛自樂,還能成為一份收入來源。傳說中,曹雪芹寫過一本《廢藝齋遺稿》,裡頭記載了糊風箏等工藝,意在讓殘疾人也能學得一技之長養活自己。這本書如今已經不存,但名字卻在清代筆記和後世紅學研究中留下影子。
文學創作的天分和手藝人的靈巧在他身上並存。白天忙著補貼家用,夜晚則埋頭寫作,反覆打磨《紅樓夢》的章節。這樣的生活並不風光,但正因落魄,他更能寫出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貧困與創作相互交織,才有了那部穿透古今的小說。
除了寫作與風箏,他還有醫術在身。跌打損傷是百姓常見的小病,他懂得草藥調理,也會推拿復位。窮人看不起太醫院,找他便宜實用。鄉里鄰居常常說:「這位才子不光會寫書,還會治病。」醫術讓他在落魄的生活里多了一份立足之地。
可就算如此,並非所有人都佩服。旗里的一位人物,正白旗的滿洲副都統赫端,曾經跟隨皇帝打過仗,立下戰功,自視甚高,對一個落魄的織造後代並不買帳。對比鮮明:一個是曾經的將功之人,一個是家道中落的文人。矛盾的火花在暗地裡已經埋下。
曹雪芹的故事在這裡開始出現複雜的轉折。他不是單純的書生,而是被生活逼成了全才:能寫書,能治病,能動手養家,還要面對別人的輕蔑。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舞台。
風箏滿天飛,副都統卻冷眼
到了乾隆年間,北京的春天總少不了風箏。城裡孩子們玩的是小巧玲瓏的紙鳶,而曹雪芹糊出的風箏卻別具一格。大到像鷹,能隨風翱翔;小到一隻蜻蜓,能在空中盤旋。坊間流傳一句話:「要看風箏去黃葉村。」說的就是他在西山糊風箏的本領。
風箏不僅是玩具,更是他餬口的一種手藝。貧困家庭難有別的生財之道,賣風箏成了補貼家用的辦法。更重要的是,他把這門手藝記錄下來,寫成《廢藝齋遺稿》。殘疾人學會了,就能靠手藝吃飯。這背後是他對弱者的同情,也是生活逼迫下的善意。
醫術同樣讓他有了名氣。跌打損傷在勞作百姓中常見,他用草藥與推拿,常能緩解痛苦。鄉里鄉親口碑漸起,漸漸有人慕名而來。有人甚至說,曹雪芹「醫術精巧,不輸郎中」。一個文人能贏得這樣的評價,可見他確實懂行。
可偏偏有個例外。正白旗副都統赫端對他毫不買帳。這人曾跟隨皇帝南征北戰,在旗里有威望。戰場出身的人看不起書生,對一個靠風箏和跌打損傷謀生的落魄貴公子,更是冷眼旁觀。坊間議論傳開,說赫端譏諷曹雪芹「本事不大,架子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