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朱棣到達榆木川之後立即暴亡,楊榮:將他封進桶內,秘密回京
《——【·前言·】——》
1424年的夏天,大明皇帝朱棣親自帶兵北征,意氣風發要收拾蒙古殘部。結果,剛到榆木川,天沒塌,皇帝卻先倒下。據說,隨行大臣楊榮當場懵了——帝王暴亡,十幾萬大軍還在外,天下還在看,怎麼辦?於是有了那句傳說中的命令:「封進桶里,別讓人知道!」
一代雄主北上,結果「死在路上」
明成祖朱棣,是個活在馬背上的皇帝。自靖難之役起,他一生都在出征:五次親征蒙古,三次遠征南洋,還派鄭和七下西洋。到1424年,他已經六十四歲,卻仍要再「收尾」草原上的蒙古勢力。當時朝中沒人敢勸,連太子朱高熾都被他罵「懦弱」。
那年春天,明軍從北京出發,經古北口入漠北。最初行軍順利,士氣高漲。可到了應昌一帶,天熱得像烤爐,馬匹口渴,人中暑倒下。朱棣也開始胸悶氣短,《明實錄》記載他「自覺不豫,猶強登輦指揮」。他不信命,只信意志。誰也沒想到,這一股硬撐,竟成了他的最後一程。
應昌一帶未見阿魯台軍蹤,連戰機都沒有。朱棣心裡鬱悶,發怒數次,下令班師。返程途中天熱難當,行軍隊列一日一縮。7月,車隊抵達榆木川,也就是今內蒙古多倫一帶。那天風沙起得厲害,營帳被吹得獵獵作響。朱棣剛歇下,就再也沒能起身。
《明史》里只寫了八個字:「次榆木川,崩於行在。」簡短得像一紙意外通告。沒人知道他是中暑、心疾還是勞累過度。也有人說是舊傷復發。總之,一代「永樂大帝」,在北方荒原上倒下了。
問題接踵而來。皇帝死在路上,數萬大軍尚未解散,前線敵情未明,朝廷無人坐鎮。楊榮、金幼孜、楊士奇三位文臣面面相覷——一旦消息傳出,軍心必亂,天下可能亂成一鍋粥。
那一夜的軍營里,沒有號角,也沒有哭聲。楊榮下令「秘不發喪」,只對外宣稱皇帝「病重」。從那一刻起,朱棣的死成了國家最高機密。
第二天,隨行工匠被召來。野史稱,楊榮命人打造一隻密封銅桶,將朱棣遺體封入其中,以防腐敗,也防泄密。史書沒記這件事,但傳說流傳至今。畢竟那段返京路程太詭異——十幾萬大軍護送一個「未亡之君」,白日升帳,夜裡默行。所有人都知道「天子已逝」,卻沒人敢哭。
沿途,軍士不得近前,連護衛隊都被分開駐紮。只有少數心腹隨行。那種壓抑的氣氛,想想就毛骨悚然。有人說,楊榮的冷靜救了明朝,也有人說,那桶銅封住的,不止是皇帝的屍體,還有明初那股剛硬的氣。
從草原到北京,一場史上最隱秘的「回城」
榆木川到北京的距離不遠不近,大約一千多里。對於一支拖著病車的隊伍來說,卻成了漫長的歸途。一路風沙、酷暑、蚊蟲,銅桶用油布包裹,再以鹽覆蓋以防變質。楊榮在軍帳中下令:「皇上臥病,不許喧譁,不得傳謠。」這是他唯一一次敢對軍隊發號施令。
這一路,楊榮幾乎沒睡過整夜。他要寫奏章,發密令,還要安撫軍心。《明史·楊榮傳》說他「秘不發喪,奉梓宮還京」。簡單的一句背後,是一場政治豪賭——如果消息泄露,北平駐軍、朝中派系、甚至藩王都有可能起異心。
七月下旬,大軍經過宣府。氣溫高達四十度,銅桶被太陽曬得燙手。傳說有士兵聞到奇怪的氣味,被內侍喝退。有人悄悄猜:「皇上怕是……不行了吧?」楊榮只是冷冷一句:「聖駕養病,慎言。」沒人敢再多嘴。
返京途中,還得處理文書往來。仁宗朱高熾此時在南京,尚未得知父皇薨逝。楊榮派快馬傳信,只寫四個字:「聖體違和。」等到靈車抵京,他才收到第二封信——「請迎梓宮」。
八月,車隊抵達北京郊外,楊榮才公開發喪。消息傳開時,全國震動。朱高熾即位,是為仁宗。史書評價那次政權交接「內外無嘩」,幾乎沒有權力鬥爭。能做到這一點,全靠楊榮的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