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後,新皇帝如何對待後宮3000小媽?方法現在人難以接受
陵墓旁冷風呼嘯,一群身著素服的女子低頭走入永夜般的守陵生活,而另一群妃嬪則被帶入掛滿白綾的屋子——這是新皇登基後第一道難以直視的詔令。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臨終前,這位皇帝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三十餘名妃嬪被迫殉葬。這些曾陪伴皇帝左右的女子,生命在那一刻被強行划上句號。
朱棣畫像
新皇帝如何處置先皇的後宮,是一項隱秘而殘酷的宮廷制度。那些曾經錦衣玉食的妃嬪們,在靠山倒下後,命運便不再由自己掌控。史書記載了她們的多種結局,而其中最幸運的,不過是極少數。
悽慘的前朝嬪妃
活人殉葬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做法。這一陋習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秦始皇離世後,秦二世胡亥便下令:「先帝後宮中無子之人,放出不妥。」於是大量嬪妃被逼殉葬。
明朝朱元璋駕崩時,殉葬的嬪妃達40人之多。明成祖朱棣去世時,也有16名妃嬪被迫殉葬。這些殉葬的妃嬪死法各異,有的被活埋,有的被逼自盡。
新皇帝會命人擬定一份殉葬名單。殉葬儀式極其恐怖:在先皇駕崩當天,被選中的妃嬪被集中到一個房間,屋內擺滿太師椅,房樑上掛滿白綾。
膽子大的妃嬪自己站上椅子了結生命;膽小的則被太監抬上椅子,再被強行踢開。
《宋史》記載,直至宋英宗時期,這種殘忍的制度才被廢止。然而明朝又再度恢復,直到明英宗才徹底廢除。清朝初期仍存此制,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後,大妃阿巴亥被迫殉葬,時年37歲。
對於那些免於一死的妃嬪,守陵和出家是兩種最常見的歸宿。這兩種方式雖不致命,卻同樣殘酷地剝奪了妃嬪們的自由和人生。
守陵制度自漢代開始盛行。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因失寵,在皇帝去世後被派去守陵。她在陵園中孤獨生活,僅一年便病故。
守陵的生活淒涼艱苦。這些女子終日與冰冷石像為伴,從事體力勞動,沒有人身自由,孤獨終老。她們的生活與昔日宮廷的奢華形成鮮明對比,許多妃嬪因無法忍受而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