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看到這些往日作威作福的勛貴,被漢武帝收拾的服服帖帖,心中是無比的痛快、解氣!
誰又不喊一句,陛下英明!
「人口紅利」與「危機轉移」
史書記載,漢武帝在位55年間,發生了43次大型自然災害。
旱災、蝗災、水災、地震,層出不窮。
這麼多天災,意味著大量農民破產,土地絕收,流民四起。
這些流民,會成為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面對這種困境,「仁君」的選擇往往是休養生息。
國家開倉放糧,安撫流民。
但是,這需要錢,而錢都在舊豪強手裡。
你得去求著他們,有利益交換,那皇權的獨立性勢必受損。
但是,漢武帝是「雄主」。
他選擇了把內部矛盾,導向外部。
國內沒地種,那就去打仗,國外有的是土地。
沒飯吃,那就來參軍,軍隊里有的是糧吃。
想博功名,那就去砍匈奴人的頭,來換爵位。
就這樣,數百萬無法安置的「剩餘人口」、「失業流民」。
從可能引爆內部的社會壓力,轉化成了對外開拓的人口紅利。
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危機轉移。
你不這麼做,流民就會變成黃巾軍、黃巢、李自成。
你這麼做了,他們就成了漢匈戰場上廝殺的漢家兒郎,就成了漢帝國開疆拓土的基石。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說,不是漢武帝的「擴張意志」選擇了戰爭。
而是文景以來積累的尖銳社會矛盾和天災造成的物質現實,選擇了漢武帝的戰爭國策。
他不過是順勢而為,做了一個最殘酷,也最高效的選擇。
所以,回到我們開頭說的那個問題。
答案是什麼呢?那就是政權的命運取決於精英和大眾的利益動態,而非道德評價。
換言之:一個政權的倒台,從來不是因為「獨裁」或「暴虐」這些表象,而在於社會階層流動是否順暢,精英分子的利益是否得到滿足。
這才是權力最深的底層邏輯:道德評判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點個贊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