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秀才,養活三億人
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50歲的老秀才陳振龍決定,要干一件大事。
與西方人從中國偷盜蠶種和茶樹不同,陳振龍準備要乾的這件大事,是從菲律賓將西班牙人從南美洲帶來的一種神奇植物,偷運到中國。
這種植物,後來被叫做番薯。
陳振龍出生於福建福州長樂縣,年輕時曾經考取過秀才。但隨著明末人口的劇增和科舉的艱難,在考取舉人不第後,他跟隨著東南各省濃厚的經商風氣下了南洋(東南亞)經商,「往來於閩省、呂宋(菲律賓)之間」。
當時,征服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常患糧米不足」,於是便在菲律賓引入了一種從南美洲移植而來的植物。這種植物畝產高峰可達4000多斤,低的也有2000多斤,相比於明朝時國內畝產僅有兩三百斤的小麥和水稻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超級農作物。
▲中國番薯之父陳振龍(約1543-1619)。圖源:網絡
儘管只是個改行經商的秀才,可陳振龍心中,依舊涌動著強烈的傳統知識分子情懷,遙想到故鄉生齒日繁,依舊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的父老鄉親,陳振龍決定無論千辛萬苦,也要將這種超級植物帶回中國。
然而,西班牙人很精,「珍其種,不與中國人」,並且在海關層層盤查,在歷經多次偷運失敗後,1593年,在通過賄賂當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後,陳振龍將薯藤絞入汲水繩,混過關卡後,最終歷經七晝夜的顛簸航行,從菲律賓回到福州。
在歷史的龐大敘事中,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這一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大軍,與援朝作戰的明朝大將李如松所率領的明軍在平壤展開激戰,最終明軍將士拚死擊敗日軍,但正史沒有記載的是,這一年,卑微的福建秀才陳振龍,拚死從菲律賓為中國帶來了番薯這件神奇寶貝,並將在此後幾百年間,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拯救億萬國人性命,同樣貢獻不朽的力量。
開闢者的功勞,常常被歷史輕描淡寫,但這並不影響,他對後世的豐功偉績。
陳振龍生活的明朝末年,中國當時的實際人口已經超過1億人,以陳振龍生活的福建為例,在明朝中後期實行海禁後,早已無力承載人口的過多繁衍,當時,福建「隘山厄海,土瘠民貧,賜雨少愆,饑饉存至,偶遭歉歲,待食嗷嗷」。
以福建惠安縣為例,由於人口劇增、地產不足,僅僅隆慶五年(1561年),這個區區一萬多戶人口的蕞爾小縣,每年就「須輸入米糧約七萬石(約合當代1300萬斤)」,才能養活全縣人口。
為了拯救父老鄉親,陳振龍認定,番薯這種耐旱易活,生熟可食,「六益八利,功同五穀」的超級農作物,一定可以拯救蒼生百姓於水火之中。在將薯種偷運回到福州後,陳振龍和兒子陳經綸馬上草擬了一份稟帖,送呈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陳述引種番薯的利害所在。
在回國四個月後,陳振龍第一批引種的番薯成功繁殖,「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獲知後振奮不已,馬上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隨後開始在福建全省推廣引種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