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婚早育並不能緩解危局,這一觀點缺乏邏輯支撐且片面。
再者,若選擇早婚,大約15年即可繁衍一代,此速率能極大提升國家人口總數,同時也有利於家族人口的快速增長。
古人極為看重家族的昌盛延續,視其為個人及家庭未來與命運的緊密相連之事。
早婚早育在古代有一隱性優勢:即便家中男丁被徵調服勞役或兵役,因早育,家中仍能維持必要的勞動力。
【死亡率高的艱難對策】
第三個導致古人傾向早婚早育的關鍵因素,乃是古代時期嬰兒面臨的高死亡率。
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相互疊加。
古代孕婦分娩時,因技術落後,難產死亡頻發,康熙帝的髮妻赫舍里皇后便是因難產而不幸離世的一例。
康熙八年,15歲的赫舍里皇后為康熙帝生下了嫡長子,取名為承祜。
康熙十三年,時年二十歲的赫舍里皇后在分娩胤礽之際,不幸遭遇難產,最終逝世。
康熙帝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中,尤為令他心碎的是,嫡長子承祜在年僅兩歲之時便不幸夭折,這加重了他的哀傷。
赫舍里氏身為皇后,承祜作為康熙帝嫡長子,均有專屬太醫照料,卻仍難逃厄運。由此推想,貧民產婦因難產而逝的比例,其可怕程度可見一斑。
這也是民間流傳「娶妻宜選臀部豐滿女性」說法的原因,意在降低難產風險。
古代嬰兒死亡率高的另一原因是嬰兒出生後過早去世,未能成長至成年階段。
在此,我們需引入「序齒」這一概念。它關乎年齡長幼的順序,對於理解後續內容至關重要,確保邏輯清晰且用詞準確。
現代人鮮少聽聞此詞,然在古代頗為常見,如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十八」,即張員外在家族同輩中的序齒,代表其長幼排序之位。
在明清皇族中,這一概念尤為重要,他們特地使用玉碟來進行登記造冊,以確保相關信息的準確記錄。
以康熙帝為例,他一生共有35位皇子,其中4人早年夭折,未列入排行,另有11人未及排行。
這意味著在康熙帝的皇子中,僅有20人能活到成年,夭折的皇子占比高達43%,這一比例相當驚人。
需重申,此數據為清代皇家情況,民間因醫療匱乏與生活艱難,嬰幼兒死亡率只會更高。
審視乾隆朝數據,乾隆帝共生17子,6子3歲前夭折,5子未及成年便逝。乾隆皇子夭折率,較之康熙帝,高出4個百分點。
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帝,因兄弟中僅大哥天啟帝存活,而天啟帝子嗣皆早夭,故他意外繼承皇位,最終卻不幸成為大明王朝的殉葬者。
可以說,古代嬰兒死亡率極高,能平安成長至成年者實屬難得,堪稱幸運。
【生育能力的巔峰時期】
最後一點揭示了古人偏愛娶十三四歲少女為妻的原因:古代認為,豆蔻年華的少女正處於生育能力的黃金時期。
這同樣是古人傾向於早婚的隱晦緣由。
十三四歲的女孩正處於成長發育期,外貌尚未定型,正所謂女大十八變,其容貌特徵在未來還會有較大的變化空間。
所以,古人納娶妻妾,並非全然為美色所動,更重要的是他們重視女子的生育能力,以延續後代。
能納妾者通常經濟條件優越,多為達官顯貴。他們最重視的是繁衍後代,確保家族的政治與經濟資產得以世代相傳。
在此情境下,擁有多位妻妾能增進家族的繁衍能力,從而提升其後代的數量。
古代,不僅帝王,朝中大員、統兵將領乃至富商大賈,家中常設數妾。
民國時期,軍閥們仍堅守此理念,紛紛納妾繁衍後代,以壯大自身血脈。
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正值豆蔻年華,身體已開始發育,具備了生育能力。
年輕女孩身體健壯,充滿活力,恢復能力較強,因此她們往往能生育多胎。男方家庭往往會儘量利用她們的生育優勢,以繁衍更多後代。
然而,從現代科學的視角審視,此舉實則並不可取,亦缺乏科學性。
十三四歲的女孩子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懷孕時可能面臨較高的死胎風險。
即便孩子順利出生,也可能因先天缺陷而無法存活至成年,生命脆弱。
同時,她們因過早經歷生育之苦,會對身體機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這種影響是持久且深遠的。
當然,古人選擇早婚早育,部分原因也在於社會經濟因素。他們往往基於經濟需求,傾向於盡早建立家庭,繁衍後代。
古代因重男輕女,女方家庭不願長期養育終將出嫁的女兒,故希望早日將其嫁出,並可藉此獲得一筆彩禮,作為不菲的收入。
在此思維引領下,男方家期盼家族繁茂,女方家希望早日獲益,雙方均全心維護著這份社會契約。
由此可見,古代女性社會地位頗為低下。
幸運的是,在現今的新時代,男女平等的觀念已廣泛被接受,期盼不再有傷害女性的事件發生,讓悲劇成為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