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圖
呂夷簡不甘示弱,汙衊范仲淹越職言事、勾結朋黨、離間君臣。此次范呂之爭牽連甚廣,朝臣畏懼宰相權勢,無人敢為范仲淹發聲。
最終,范仲淹被貶出京,竟無一人敢前去送別。不久後,呂夷簡也被免除宰相之職,宋仁宗下詔禁止互結朋黨,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 「景祐黨爭」。
慶曆新政,壯志未酬
公元1039年,西夏李元昊率兵進犯,在三川口大敗宋軍。
次年,52 歲的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城,派往陝西主持邊務。范仲淹到任後,迅速整頓軍備,修復要塞,大力提拔狄青、種世衡、郭逵等有軍事才能的將領,積極抵禦西夏進犯。
公元 1042 年,李元昊率大軍再度來犯,雙方在定川寨展開大戰,宋軍大敗,李元昊趁勝南下。范仲淹率軍緊急援救,李元昊見狀連忙撤軍,宋軍解了燃眉之急。宋仁宗聽聞後,高興地稱讚:「我就知道範仲淹可用!」
西夏因國力不濟,難以承受常年戰爭的消耗,主動向北宋求和。最終雙方達成合議,李元昊向宋朝稱臣,宋朝每年向西夏支付歲幣,西夏戰事暫告一段落,范仲淹也從西北再次回到京城。
范仲淹回到京城後,宋仁宗拜他為參知政事,決心推行新政,力求解決北宋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現狀,後世將這次新政稱為 「慶曆新政」。
范仲淹提出十項新政措施,涵蓋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嚴整軍備等方面,期望通過新政實現富國強兵,讓北宋重煥生機。然而,新政剛一頒布,便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
他們攻擊范仲淹與歐陽修等人結成朋黨,借新政打壓異己。一向耳根子軟的宋仁宗也開始對新政產生懷疑。皇帝態度動搖,改革難以繼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