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更深層的問題,是晝夜節律紊亂。很多人以為熬夜只是傷身體,但忽略了生物鐘對情緒的控制作用。
哈佛醫學院在2021年發布了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晝夜節律紊亂者,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72%。
生物鐘控制著激素分泌、體溫調節、免疫反應等多種功能,節律一旦打亂,皮質醇分泌失衡,夜間無法有效休息,大腦清除代謝廢物的效率下降,情緒負擔日益加重。
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如果長期晚睡晚起,大腦中與快樂和動機相關的神經迴路會出現萎縮趨勢。
這種變化並不會立刻顯現,但幾年後,情緒障礙的風險顯著增加,且恢復難度很大。
第四個鮮有人提及的原因,是腸道菌群失衡。表面看,腸子是消化食物的,跟情緒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