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晚年落寞去借錢,此人一句話沒問就說:要多少杜先生自己填
20世紀50年代前後,燈火璀璨的香港街頭,有一人格格不入。
昔日「上海皇帝」杜月笙,如今卻常為生活奔波、甚至開始借貸。
他一生風光無限,聲名顯赫,結交無數權貴名流,最終卻只有一人,毫不多說,推給了他一張隨意填寫的支票。
此人是誰?杜月笙又為何如此落魄?
重慶綁票,結生死緣
1937年,淞滬會戰硝煙瀰漫,戰火將上海這座十里洋場燒得面目全非。
青幫老大杜月笙,眼見時局不穩,為保自身與家人安全,決定暫時避居,目的地正是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
杜月笙想在這裡等待戰事平息,亦好藉機整頓人脈,擴展影響力。
他沒有料到,剛踏入重慶這片土地不久,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劫難就悄悄降臨。
那日,杜月笙剛結束與幾位地方要員的茶敘,便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人劫走。
對方手法幹練,顯然不是一時興起的小混混,而是早已盯准他的大魚。
杜月笙被蒙眼、綁手,押入一個破敗的民宅。
綁匪顯然對杜月笙的身價了如指掌,態度冷漠,開口便是四十萬元贖金。
杜月笙也不是等閒之輩,他抬眼望著為首的綁匪,慢條斯理地說道:
「四十萬買我的命?你們還真會做生意,我這條命,上海灘多少人搶著要呢,怎麼也得翻倍。」
這句話像一塊石子投入死水,讓原本緊張的氣氛驟然停頓。
綁匪愣住了,一時間不知是該怒斥還是該驚訝。
杜月笙乘勝追擊,緩緩說道:「這樣吧,我給你們九十萬,八十萬算贖金,另外十萬,權當你們這趟辛苦費。」
他仿佛不是在談生死,而是在講一筆生意。
他繼續說,這九十萬,他一時無法籌得,但可以請人代為準備,並開口報出了一個名字,那就是劉航琛。
對方仍有疑慮,提出要親自前往取款,但又擔心走後杜月笙逃脫。
杜月笙看透其忌憚,主動提出:
「不如我隨你們一起去,到了門口,我進去,他若不給錢,你們要我命也無話可說。」
綁匪雖心生疑慮,但還是答應了。
就這樣,杜月笙被「請」上了一輛黑篷馬車,朝劉航琛位於南岸的宅邸而去。
劉航琛府第前,杜月笙獨自進門。
不多時,身著便裝、面容清俊的劉航琛現身客廳,一見杜月笙,先是驚訝,繼而笑著招呼:
「久仰大名,今日得見,榮幸之至。」
兩人雖剛謀面,杜月笙就直入正題,將自己此行的原委娓娓道來,語氣雖平靜,但不失誠懇。
只言「航琛兄,如能仗義解圍,杜某銘感五內。」
劉航琛聽後相當爽快,同意提供資金。
二人相視而笑,無須多言,情義已成。
綁匪見錢到帳,當場放人,杜月笙和劉航琛更是成了真正的生死之交。
「市長候選」到被邊緣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上海街頭巷尾旗幟飄揚,人們以為苦難終結,勝利者將重新確立秩序。
也是這時,杜月笙這位老派人物的名字再次迴響在十里洋場的茶樓酒肆之間。
在上海灘橫行數十年的青幫大佬,在抗戰期間不僅出錢出力,還動用自己龐大的地下網絡協助抗日。
國民政府對其頗為倚重,蔣介石也多次私下表達「戰後當用」的意願。
政客、商人,拍馬迎合者不在少數。
甚至不少人當街喊他「杜市長」,他雖表面裝腔作勢地擺手斥責「此話不可亂講」,心裡卻難掩得意。
他以為,上海市長的位置已是板上釘釘。
可沒想到,蔣介石的算盤早已另有打算。
一紙任命下來,上海市長另有他人,是一個與杜月笙八竿子打不著的政界人物,而副市長也是他人早已內定,根本沒有杜月笙的名字。
杜月笙聞訊時,臉色陰沉,話也少了,連常去的「恆泰茶館」也幾天未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