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孔有德的獨女孔四貞被孝莊太后收養,還差點成了順治帝的妃子。後來孔四貞嫁給了孫延齡,兩人一起回到了廣西就藩。雖然沒有三藩勢力大,但孫延齡同樣有野心,所以也參與了三藩之亂。
吳三桂就別提了,那是清朝入關最關鍵的人物。沒有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清軍想要奪取天下,幾乎是沒什麼希望的。那時候就連皇太極和多爾袞,都不敢奢求能夠入關奪取天下,他們大多數情況就是想著入關搶一波就走人。是李自成和吳三桂給了清軍這個希望。
入關以後,吳三桂一路追擊大順軍,直到將李自成消滅為止。1657年,吳三桂被封平西大將軍,開始進攻雲貴地區。一直到1662年,因為他滅了南明,所以被封平西王,得到了雲南和貴州的控制權。
尚可喜和耿仲明,相對而言實力弱了一些,不過兩人也是清朝打下湖南、廣東的重要助力。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仲明一同出兵攻打廣東,但路上耿仲明因為私藏逃犯自縊了,他兒子耿繼茂繼承了靖南王的爵位,但是一切以平南王尚可喜為尊。
這兩人攻占廣州以後,屠戮當地民眾多達70餘萬,廣州少壯男子幾乎消失殆盡,真心是為了自己的仕途不遺餘力了。
1650年,尚可喜大搖大擺進入廣州城,自此在這裡開府建制。至於耿繼茂,則在廣州瀟洒了一陣子以後,於1660年去了福建,抵抗鄭氏家族去了。一直到了1671年,由於身體不好,他的靖南王爵位,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耿精忠。
三藩是降將和清廷之間的交易
清廷為什麼捨得把這麼多地盤交給這些降將來管理呢?說到底就是對自身實力的不自信。因為他們太明白了,如果單純靠入關的20萬清軍,就算再打100年,也未必能把大明的江山打下來。
因為實在是太大了,人口太多了。大明朝有1億多人,豈能是這20萬清軍就能輕易占領的?就算入關以後,你要招募兵馬,可明朝人憑什麼跑去給你打工呢?那時候有氣節的人是真心多,親自下場招兵買馬,根本靠不住。
所以說,在洪承疇等人的建議下,只有任用這些漢將,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拿下整個江山。漢人將領出馬,事情就好解決太多了。
這些漢人將領,多數都是明朝以前的將領,他們在招兵買馬的時候,完全可以給手下人講故事嘛!任何一個做企業的,都要懂得講故事,這是肯定的。
那麼什麼故事最吸引當時的人呢?除了吃喝不愁以外,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可以裂土封王。
他們告訴手下人,清朝統一天下,幾乎是大勢所趨的事情了。但是呢,明朝人也不是完全沒有出路,只要為清朝立下大功,得到一塊封地,照樣可以過以前的日子,甚至日子過得更好。
換句話說,他們和清朝之間,更像是合作關係。
對清廷來說,也是一樣。清軍沒本事親自下場拿下那麼多地盤,勢必要藉助本土勢力的力量。那麼就得給對方讓利,否則誰願意跟著你混呢?
因此,事成之後,清廷履行承諾,將該給的封地都給了這些藩王,這算是完成了彼此之間的交易。
三藩被逼反,也是無奈之舉
對三藩來說,實際上能夠占據一省之地,那就非常不錯了。不到萬不得已,其實三藩是不可能起兵的。
為什麼?因為他們本身是沒有起兵的依靠。當初他們跟著清軍南下的時候,可沒少造孽。早就失去了人心。
比如說尚可喜的遭遇就已經看得出來他們的尷尬。
尚可喜在南下的途中,可沒少造孽,所以他太明白了 ,自己這輩子就只能跟著清朝混了。因此,當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尚可喜是堅決反對的,而且一直在廣東與吳三桂的力量抗衡。最終是他兒子尚之信,軟禁了尚可喜以後,廣東才起兵的。
相對而言,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就沒有這方面顧慮了。畢竟他當年還只是一個小嘍囉,並沒有參與南下屠戮,所以起兵復明是沒啥思想包袱的。同理,尚之信也一樣。
至於吳三桂,其實當時已經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了。因為他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不僅坐擁雲南貴州二省,而且在四川、陝西等省份也有很強的影響力。
這個時候,康熙突然要削藩,把吳三桂的所有權力都奪走,換誰都不可能幹啊。搏一把說不定還能真的建立一個新王朝,次一等,也能與清廷劃江而治。最差也能當個劉備,占據西南。如果不搏一把,那前半生的所有努力,都將付之一炬。
這就純粹是立場問題了,如果從清廷的角度來看,三藩無疑是阻撓清廷對南方各省實行有效統治的最大障礙。從三藩的角度來說,他們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付出了那麼多,沒理由才過了11年就卸磨殺驢,這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