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犬效應:別把自己當珍珠,懂得放低姿態才是智者

2023-03-21     左晶秀     反饋
1/7
人都有共性,當看到有人陷入困境,自己就會忍不住拉一把,並且內心不會想要尋求回報。這種心理較為普遍,同時也比較真實,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敗犬效應」。

關於這一效應,哈佛大學的尼爾·巴哈利亞博士專門做了一項實驗,並以數據證明了這一點。

尼爾·巴哈利亞博士虛構了兩家公司,並將它們的情況對181名學生做了介紹:公司A——員工工作熱情很高,但業績不行;公司B——經營方面不做任何努力,但業績卻很好。

博士首先假設這兩家公司是銷售肥皂、香菸和毛巾、電池商品的公司,並率先排除了顧客因商品喜好而做出選擇的情況。他要求學生們進行選擇和投票,到底購買哪家公司的商品。

結果,選擇A公司的學生,遠遠超過選B公司的學生(5.1:4.1)。同情弱者,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敗犬效應在本案例中得到了體現。

這一效應並不神奇,它只是利用了人們人性中善的一面。

而在生活中,敗犬效應也逐漸由善良轉化成了低調、謙遜甚至謙卑、放低自我姿態的一種社會文化內涵。

低調往往可讓人前行得更遠

放低姿態,不是卑微,而是靈魂高貴的體現。蘇格拉底說過一個關於大圓和小圓的比喻:高人就像大圓,視野大格局也大,接觸到的信息多並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總是覺得自己很渺小。

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說:謙遜往往是基於力量的,而高傲則基於無能。

放低姿態,不是在外介面前放掉自己的自尊和自我認可,而是在胸有成竹的心理狀態下,非常開明的、清晰地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格局,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和決策。

這是一種睿智而聰明的做法,因為自古中國就是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社會大環境。
1/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