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童給乾隆女兒做伴讀,卻被乾隆一眼看中,統領後宮54年
乾隆年間,一個六歲的女童,因為被選為公主的伴讀,從此命運徹底改寫。
她聰慧知禮,溫婉端莊,不僅贏得了十公主的喜愛,更在不經意間,被天下權勢最高的皇帝看在眼中。
歲月更替,她從宮女、福晉、貴妃一路扶搖直上,最終登上皇后寶座,統領六宮五十四年。
她是誰?又如何在深宮之中步步為營、贏得人心?
小伴讀入宮
乾隆四十年,紫禁城內,宮人奔走傳信,滿宮張燈結彩,乾隆的第十位公主誕生了,固倫和孝公主,亦是他最晚年得來的掌上明珠。
那年,乾隆年事已高,卻因這個小女兒重燃親情的柔情。
他親自為她賜名,選最穩重的嬤嬤照料起居,甚至每日抽空看望幾次,幾乎做到了皇帝身為父親所能做到的極致。
而在京城西北的一處幽深胡同內,另一戶滿族人家的生活卻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這個姓鈕祜祿的八旗子弟家庭,原本也曾顯赫一時。
她的曾祖、祖父皆是朝中官員,家族中也不乏出將入相之人。
但世道輪轉,人丁興旺之後,靠祖上的功名也逐漸吃緊。
這個鈕祜祿氏家的長女,從小便早熟懂事,她不像尋常女孩般柔弱懶散,年紀雖小,卻已學會照顧弟妹,見人行禮不失規矩。
正因如此,在乾隆為十公主挑選伴讀之際,宮裡太監奉旨四處尋訪聰明機警的女孩。
經過一番層層篩選,鈕祜祿氏因年紀相仿、家世尚可、品行出眾而被提名進宮。
初入皇宮,她沒有因陌生的規矩和森嚴的禮制慌亂。
反而總能迅速領會要點,一絲不苟地完成規定動作。
才入宮不久,就已能準確記住御花園的門道、宮女們的輪值順序,還主動幫襯其他年幼的宮女疊衣整理案幾,言語溫和不逾矩,深得年長宮人喜歡。
乾隆初次見到她,是在養心殿外的暖閣之中。
那日他正在與十公主共進午膳,而小女孩就在公主身後恭敬侍立。
十公主嚷嚷著要她背一段《千字文》,小女孩低頭應了聲「是」,便稚聲稚氣地念了起來,卻字字清晰,聲調平穩。
乾隆起初並未在意,待她背完之後,竟笑出聲來:「年紀小小,倒也有幾分學問。」
他略感興趣,便叫她上前說話。
小鈕祜祿氏跪拜得體,不卑不亢。
乾隆問她父親做什麼,她如實答:「家父在市坊賣紙筆。」
語氣中既無羞澀,也無怨氣,反倒多了幾分坦然。
此後,她便被欽定為十公主的伴讀女童,正式留在宮中,而從這一刻起,她的命運,也悄然改寫。
成為伴讀後,她不僅要學習誦讀詩文,更要陪著十公主日常起居。
每日卯時起床,午時前完成讀書、抄寫、禮儀訓練。
十公主性子活潑愛玩,但凡去哪兒,必喊著小伴讀一道前往,她如影隨形,既是陪伴者,也是隱形的鏡子,時時自省。
她的聰明不在誇誇其談,而在於分寸,該退時不搶,該進時不怯。
這份溫婉沉靜,恰是宮中最為稀缺的品格。
每逢節日,公主攜伴前去太后宮中請安,鈕祜祿氏一板一眼行禮,從未出錯。
太后看在眼裡,也道一句「穩重」。
可她自己卻始終安守本分,不驕不躁,她年紀雖小,已明「宮中無小事」之理,事事謹慎,處處留心。
就這樣,鈕祜祿氏在宮中逐漸扎穩腳跟,而她在十公主與乾隆之間的頻繁露面,也為她後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變身皇子福晉
乾隆五十七年,紫禁城內開始醞釀著一場重要的選秀。
彼時的鈕祜祿氏已年方十四,伴讀之職早已結束,卻因多年來在宮中表現出眾,被列入候選名單之中。
這場選秀,不同尋常,它是專為嘉親王顒琰而設。
顒琰,乾隆的十五子,早在乾隆三十八年便被秘密立儲。
此刻的顒琰,雖已娶嫡福晉喜塔臘氏,並育有嫡子綿寧,但因福晉久病體弱,皇子尚小,乾隆帝便意圖再為其增選一名側福晉,以安王府內院。
十公主得知此事後,率先推薦了自己的舊伴讀,鈕祜祿氏。
乾隆想起那張清秀安靜的小臉,不禁點頭:「這丫頭,倒也識大體。」
就這樣,在沒有太多喧囂的背景中,鈕祜祿氏便被欽點為嘉親王側福晉,離開了她熟悉多年的後宮,步入了王府的新天地。
初入嘉親王府,鈕祜祿氏的身份不過是「側福晉」,在清代禮制中,僅次於嫡福晉,名分雖正,卻無實權。
王府內妾室眾多,鬥氣暗涌,她這個「新來的」,又不是權貴之女,自然不被看好。
喜塔臘氏雖為嫡福晉,卻久臥病榻,王府上下無人真正執掌中饋。
鈕祜祿氏不聲不響,默默學習府內事務,從請安送禮到安排節慶,她皆親力親為,不曾倚仗「公主推薦」的光環。
她在後宅中將一切安排得妥當周全,屋內屋外井井有條。
就連顒琰的心中,這位側福晉也悄然占據了一席之地。
起初,顒琰對還算年幼的妾室並無特別之意。
她不似別的女人那般急功近利,也從不在他跟前撒嬌邀寵,可偏偏這般不爭,反讓他心生好感。
與王府的複雜相比,鈕祜祿氏更在意的是顒琰的嫡子,綿寧。
綿寧幼年聰穎,卻因母親病重,時常獨自玩耍,她不是其生母,卻待其如己出。
綿寧最初對她稱「鈕側福晉」,不久後便改口叫她「額娘」。
嘉親王顒琰得知後,並未責怪。
乾隆六十年,鈕祜祿氏生下顒琰的第三個兒子,綿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