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楚,直撲郢陳,苦戰久攻不下。同年另一路秦軍南至平輿,攻陷壽春,俘楚王負芻。第二年3月,王翦軍攻破郢陳。王翦和蒙武統領秦軍消滅楚軍餘孽,昌平君戰死,項燕在淮北的蘄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蘄縣鎮)兵敗自殺。
公元前222年,王翦大軍平定了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楚國徹底滅亡。
再過一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大統一。
司馬錯「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的預言實現。
04 餘論
讓我們再復盤一下秦惠文王時期的路線之爭。
從現在看來伐蜀的決定無疑比伐韓要高明得多。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張儀忽然變得短視,竟不如藉藉無名的司馬錯呢?莫非這位大縱橫家竟是浪得虛名不成?
不是的。張儀乃天下英才,佩六國相印的蘇秦都自嘆弗如。張儀的失策說到底是由「視角的局限性」造成的。
張儀是縱橫家的代表,合縱連橫的對象都是位居中原的六國。因此,在思考戰略問題時容易聚焦在「特定視域」內,在六國既有的權力結構中思考問題。而司馬錯的戰略眼光更加開闊,伐蜀之論儼然在爭天下問題上「另闢蹊徑」,他思考戰略聚焦在「特定對象」身上,深知楚國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敵人,滅蜀正是為了占據長江上游的有利位置,為滅蜀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