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在康雍乾時期出現了大爆炸。圖源:網絡
在中國農業史上,曾經有過兩次農業革命:一次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朝開始大規模引種耐旱、早熟、相對高產的占城稻,而第二次則是以番薯、玉米傳入中國為代表掀起的食物革命。
與番薯一樣,玉米也大概於明朝後期的16世紀,分別從中亞,印度、緬甸,以及南海海路等路線,傳入中國的黃河流域、西南地區和東南沿海等地,然而在明末清初的戰亂中,玉米與番薯一樣,也是被僅僅局限於個別省份的小範圍種植,尚未進入全國性大種植時代。
與此同時,在番薯、玉米之外,通過地理大發現,來自美洲的原產農作物馬鈴薯、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番瓜、西紅柿、菜豆、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煙草等近30個物種也先後傳入中國,並即將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一場超級農業革命。
而促成這場農業革命的重中之重,正是先驅者們歷經千辛萬苦,從國外引種進來的番薯和玉米。
進入清朝後,隨著康熙皇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雍正皇帝「攤丁入畝」正式取消人頭稅,中國人口開始出現了狂飆突進的人口大爆炸,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當時中國人口約為1.5億人,而不到百年後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飆漲到了3.13億人。
僅僅憑藉小麥和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的產出,已經無法養活中國日益龐大的人口,而隨著人口的繁衍和土地的日窘,無數饑民開始挺進帝國的各處荒山野嶺到處開墾,他們驚奇地發現,在小麥和水稻難以存活的山地,新引進的番薯和玉米卻可以倔強地生存下來,並且產量頗高。
歷史進入康熙年間後,為了充實歷經多年戰亂後、幾乎毀滅殆盡的四川人口,清廷發起了浩浩蕩蕩的「湖廣填四川」運動,隨著福建、兩廣和兩湖等地移民的蜂擁進入四川,他們在遷徙路上也帶去了容易種植的番薯,於是,此前困阻在福建和廣東等地達百年之久的番薯,終於開始在南方各省廣泛傳播開來。
於是,淡紫色的番薯花,開始在大清帝國南方的各個角落處處開放。
而陳振龍及其子孫,則將番薯的傳播,銘刻成了家族代代相傳的使命。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來到山東膠州(今青島)古鎮口經商時,發現昔日富庶的膠州竟然天災橫行、饑饉四野,他後來回憶說:「時東省旱、澇、蝗、蝻,三年為災。」
看到百姓蒙難,這個家族血液中始終流淌著番薯情結的商人,決定延續自己先祖陳振龍的使命,廣泛發動,在黃河流域推廣種植番薯,於是,陳世元聯合自己的兩個朋友余瑞元和劉曦一起,自己墊資僱人前往膠州(青島)古鎮口試種番薯,歷經兩年試驗,番薯最終種植成功,於是,膠州(青島)等地農民「乃各駭異」,隨後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引種和傳播。
在膠州(青島)古鎮口推廣番薯成功後,陳世元又帶上了自己的三個兒子陳雲、陳燮和陳樹在膠州、山東全省乃至整個黃河流域進行廣泛傳播,並且親自寫了一本書《金薯種植法》向北方人民免費發放。
在陳氏家族幾代接力的義務傳播下,從山東到河南再到北京通州地區,番薯種植開始如火如荼傳播開來:在山東膠州,知州周於智隨即以官方名義宣示番薯的「六利八大益」;在山東濰坊,舉人王某召集親鄰,「競來傳習,處處埋掘」;山東布政使李渭,更讓人以快板的方式,在全省範圍內推行番薯種植。
在這場從陳氏家族發起,到民間普及,再到地方.政.府推廣的番薯種植運動中,番薯開始從南方北伐,順著黃河流域廣泛傳播,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認識到番薯巨利的乾隆皇帝終於發出聖旨,下令在全國大力推廣番薯種植,「使皆知種薯之利,多為栽種」。
至此,番薯種植終於從民間的自發傳播,演變成了國家行為。
而在番薯和玉米、馬鈴薯等美洲農作物的傳播引種下,原本難以栽培農作物的帝國山區也得到了廣泛開發,當時,人口大爆炸的流民經常進入山區,在山谷低處就種喜歡氣候暖濕的番薯,在高處就種耐旱的玉米,更高處就種「耐地氣苦寒」的馬鈴薯。
在番薯、玉米和馬鈴薯浩浩蕩蕩的傳播引種下,即使是以往人跡罕至的陝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的深山密林地區,也到處種滿了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農作物。
而在番薯、玉米和馬鈴薯支持下的人口大爆炸,也使得雍正皇帝決定,對西南地區實行廣泛的改土歸流運動。
從唐宋時期開始發端後,形同壟斷割據的土司制度,一直是妨礙中華帝國統治西南地區的重大障礙,從明朝中後期開始,中華帝國一直在西南地區不斷推進改土歸流制度,以尋求將原來土司管轄地區,變成與內地相似的流官派管制度。
面對從康熙時期開始的人口大爆炸局面,為了將西南各地土司控制的廣闊土地納入帝國中央的管轄,以養活更多的帝國子民,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派出以雲貴總督鄂爾泰為首的各地重臣,開始在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大規模開展「改土歸流」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