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在潼關能擋住安祿山嗎?

2025-03-18     花峰婉     反饋
1/3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在潼關能擋住安祿山嗎?

洛陽陷落之後,李唐方面平叛的最佳戰略就是死守潼關,等待北方郭子儀、李光弼端掉叛軍老巢,再對叛軍實施南北合圍。

高仙芝、封常清以及哥舒翰之所以戰敗,都是有原因的。

在叛亂爆發之初,李隆基是派了高仙芝、封常清在關中募兵抵擋叛軍的。

這裡面,高仙芝率領的軍隊,除了先期抵達的一部分朔方河西、隴右進京勤王兵馬外、,還有飛騎、彍騎,這兩支軍隊是當時的京城禁軍隊伍,由於常年負責京城以及宮廷宿衛,加上李唐承平日久,禁軍根本沒上過戰場,缺乏實戰經驗。

還有新招募的5萬新兵,都是洛陽以及周邊的市井子弟,也是毫無戰場經驗。

另外,封常清率領的那支大軍要麼是新招募的士卒,要麼是當地駐軍,都沒有實戰經驗。

而安祿山手中的軍隊,是李唐邊軍精銳,常年和周邊游牧民族作戰,戰鬥力十分強悍,即使放眼天下,也是數一數二的精銳。

這種情況下,封常清在洛陽周邊組織兵力抵擋叛軍,是根本擋不住的。

後來發生的一切證實了這一點。

封常清最開始駐守在虎牢關,抵擋叛軍,他顯然對自己手裡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缺乏了解,直接出城擺開陣勢,與叛軍硬碰硬地打。

結果戰場局勢一邊倒,叛軍幾乎是以碾壓的姿態將唐軍打得潰不成軍,接著,封常清連戰連敗,洛陽也被叛軍攻陷。

他只好帶著殘部撤退到高仙芝駐守的陝郡。

到了陝郡之後,封常清此時已經領教了叛軍的兵鋒,也認識到了手底下這新招募的士兵戰鬥力太弱的問題。

因此,封常清認為,眼下憑手中的兵力以及這些毫無戰鬥經驗的士兵,即使在陝郡布防,也擋不住叛軍。

而唯一能擋住叛軍進攻步伐的辦法,就是退守潼關。

潼關是長安的門戶,此時沒有部署重兵,一旦失守,那麼長安將不保,如果叛軍趁唐軍在集中在陝郡時,抄小路攻破長安,那可就玩兒完了。

最關鍵的是,潼關是一座險關,憑藉天險死守,可以彌補軍隊戰鬥力不強的缺點。

高仙芝也同意這一點,於是二人商議好之後,直接往潼關方向撤退。

然而,此時發生了一場意外。

叛軍的騎兵速度很快,直接追上了正在撤離的唐軍,高仙芝、封常清所部士卒正在行軍,完全沒有防備,突然遭到叛軍騎兵衝擊,被打亂了陣腳。

好在高仙芝、封常清也是一代名將,他們很快組織兵力反擊,最後將大部分士兵帶回了潼關。

接下來,高仙芝、封常清在潼關修築城防,訓練士卒,叛軍兵臨潼關城下時,無法攻破,只好退兵,潼關算是暫時保住了。

但不久之後,高仙芝、封常清遭到宦官陷害,被李隆基殺掉。

這時,各地的勤王大軍也陸陸續續抵達長安周圍,李隆基遂以哥舒翰為統帥,帶著20萬大軍進駐潼關,抵擋叛軍。

在這期間,安祿山曾經派兒子安慶緒攻打潼關,但被哥舒翰擊退。

而同一時間段,北方戰場也發生了變化。

郭子儀、李光弼帶著朔方、河東軍主動對叛軍發起了攻勢,收復常山等十幾個郡,把史思明打得沒有還手之力。

同時,各地的地方自發組織的義軍風起雲湧,不僅擋住了叛軍的攻勢,實力還在不斷壯大,比如顏真卿在北方組織義軍對抗叛軍,其兵力更是達到了20萬之眾。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隆基做了錯誤的決策,葬送了大好戰局,還丟掉了長安。

李隆基收到了一份情報,上面顯示,叛軍大將崔干佑駐紮在陝郡,手下兵力不足四千,而且守備鬆懈,可趁機攻取陝郡,再收復洛陽。

楊國忠也在不斷慫恿李隆基出兵。

最終,李隆基決定下詔命令哥舒翰率軍出潼關,攻打陝郡。

但哥舒翰一眼就看出這是敵軍的誘敵之計,目的就是要引誘唐軍出戰,好聚而殲之。

於是,哥舒翰給李隆基上書,陳述自己的想法,他說安祿山擅於用兵,肯定不會蠢到只在陝郡部署四千殘兵,這肯定是叛軍的計謀,叛軍主力肯定被故意隱藏了,以引誘朝廷出擊。

哥舒翰認為,叛軍遠來,又不得人心,如果對潼關久攻不下,時間一長,必然銳氣耗盡,軍心不穩,叛軍內部自然出問題,到時候再進擊叛軍,可一戰破敵。

與此同時,北邊的郭子儀、李光弼也遞上奏章,陳述了他們對戰局的看法。
1/3
下一頁
奚芝厚 • 233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福寶寶 • 50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18K次觀看
喬峰傳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