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高配得感,要看得見自己的「核心需求」
「我不夠好」,這是真的嗎?
「我不配擁有美好的關係」,這是真的嗎?
「我沒了他不能活」,這是真的嗎?
當然不是。
但為什麼我們的潛意識會誤以為自己是不值得的?我們是如何一步步丟失自己的?
在電影《錯愛雙魚座》中,女主鄭愛蓮就生動地詮釋了一個對愛情產生執念的痴情女。
男主是一個愛好音樂的人,帥氣又有才華,和愛蓮有著同樣的觀影愛好,還給她深情地唱過歌,完全滿足愛蓮對美好愛情的想像。
漸漸地,愛蓮陷入對男主的深深迷戀中,無可自拔。
然而,男主已有家庭。儘管他也享受和愛蓮的曖昧,但對於兩人的感情進一步發展,他是明確拒絕的。
但愛蓮卻依然瘋狂而偏執:
她不顧對方的拒接,一次次堅持拔著對方的電話:
在午後的台階上,她可以一坐幾小時,呆望著對方公寓的窗口;
她甚至撬開對方的公寓門,在男主的冰箱內塞滿她最愛的柳橙汁,撫摸室內的每樣東西,感受對方的氣味。
但她換來的是男主的冷漠和迴避,甚至在醉酒後對她粗暴無禮,扇她耳光。
愛蓮一邊心碎,一邊堅持,最終男主選擇了搬家來逃避這一切,而她自己也陷入愛情夢破碎的痛苦中。
愛蓮的偏執看似極端,卻隱射了生活中的我們,何嘗沒有放不下的時候?
但是,愛蓮忽略了一點,真正浪漫的愛情是「外求」不來的。
如果她能不去求一個「完美」男人來給自己浪漫的愛,而是能反觀自己的內在,她可能會發現:
自己之所以迷戀他,是因為自心的核心需求沒有被滿足。
愛蓮需要去看見的,是自己對浪漫愛情的需求,對安全感的需求,對家庭溫暖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核心需求。
它們就像心理氧氣一般,是個體生存和發展必備的精神養料。
但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需求沒有被得到很好地滿足的時候,就會在內在留下或大或小的創傷,誤以為需求是需要他人來滿足的。
正如愛蓮小時候,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經歷了很多的冷暖,因此她想要緊緊「抓住」一個男人來愛自己。
武志紅曾在文章里提到: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被愛過的感覺,就相當於自己不存在。
沒有被愛照亮過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羞愧。
在生命早期,人是因養育者高濃度的愛而形成穩固自我和「存在」的感覺,並在養育者充滿愛的眼神注視中,感受到自己是可愛的。
而那些早年未沒被愛過的人,是找不到自己的。
成年後,她們會拚命在別人身上找自己:
只有得到你,才能證明我是有價值的。
只有被你愛著,我才能證明自己是可愛的。
然而事實上,一個人的需求,有千萬種得到滿足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看得見自己的需求。
我們本來就有能力滿足自己愛的需求,根本無需外求。
另一個核心需求,叫做「尊重」。
只有被他人尊重過,才會懂得尊重和看見自己的需求。
如果走近很多女性的內心深處,發現很多即便不被善待、卻執著付出的女性,都有早年的母女關係問題。
她們往往都有非常控制、入侵、暴躁的母親。
從小到大,母親按照自己意願安排女兒的生活,忽略女兒的想法,在女兒身上肆意發泄自己的情緒。
從來沒有感受到尊重、卻一直在被入侵和施虐的人,對自己的感受是麻木的,卻總在對別人退讓和妥協。
第三個核心需求是:人需要被回應。
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句經典的話:「無回應之地便是地獄」。
但是,很多人是在情緒漠視的環境中成長的,生活在情感荒漠中,置身於長久得不到回應的絕境里。
沒有被好好回應過的人,內在是虛弱的,內核是不穩定的。
她們容易理想化異性,迷戀對方,將對方當成「理想化父母」,放大他的優點,希望藉助他讓自己他穩定下來。
也因此,才容易從他人廉價的情緒價值中感受到虛假的融合體驗,以此驅散空虛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