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澤(1060年-1128年)。圖源:網絡
黃潛善、汪伯彥的首要目標,就是扳倒李綱,進而把持朝政。
因為選擇「巡幸」之地一事,宋高宗與李綱的君臣關係鬧崩了。
趙構在戰亂中即位,即便宗澤已經過去把他老家開封府「打掃」了一遍,他也遲遲不敢回家。李綱的戰略是以守為攻,官家不敢回老家就不回了,那就去河南、荊襄之地巡幸,以表示不放棄中原之志。
李綱的主張已經算是妥協,宋高宗卻還不願接受,沒有最慫,只有更慫,想要繼續南逃避難,更不可能北伐,迎回二帝。於是黃潛善、汪伯彥都出來拍馬屁,提出巡幸東南以避敵的意見。
從此,宋高宗更加依賴黃、汪二人,有意疏遠李綱。年輕氣盛的他對執拗的李綱愈發不滿,說:「李綱這個傢伙,竟然把朕當小孩子看待!」
李綱不願認輸,堅稱不可放棄中原,跑去東南躲避,上疏道:
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以復中原而有西北。蓋天下精兵健馬皆在西北,一旦委中原而棄之,豈惟金人將乘間以擾內地;盜賊亦將蜂起為亂,跨州連邑,陛下雖欲還闕,不可得矣,況欲治兵勝敵以歸二聖哉?
抗擊金人,光復中原,迎回二聖,李綱的每一句話都踩中了趙構心中的雷。
到了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在汪、黃等人的攻訐下,李綱以「狂誕剛愎」、「設心為何,專制若此」等罪被罷相,前後上任僅75天,其規劃的軍政也幾乎被廢除。
黃、汪一黨窮追不捨,接連上書彈劾,一直把李綱貶到了南方瘴癘之地——海南島。
李綱罷相後,之前在靖康圍城時幫助過他的太學生陳東再次出面力挺,三次上書,請求宋高宗不要罷免李綱,指出黃、汪不可信,還要高宗「還汴、治兵、親征、迎請二帝」。
這一次,皇權露出了尖銳的獠牙,宋高宗聽到陳東等人為李綱求情,還敢教訓自己,甚至質疑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果斷下令,將陳東等上書言事的太學生處死。有學者認為,陳東直到死,也未與李綱有一面之交。
李綱罷相,意味著主戰派在朝中失去話語權。
主和派汪、黃屢屢從中阻撓抗金,宋高宗也不再受制於人,徹底放飛自我,在罷免李綱不久後就逃到了揚州。
如此一來,最難熬的,就是宗澤。